首页/ 新闻中心 / 区县动态 / 正文

渭南市临渭区中医医院 赤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纪实

来源:渭南市临渭区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0-02-24 08:42

赤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作为临渭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患者接触人员的留观机构之一,承担了全区新冠状肺炎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工作,任务艰巨。在这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疫”中,渭南市临渭区中医医院的一群无所畏惧的“蒙面天使”在最前沿的阵地守牢第一道防控线,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他们当中有刚入职爱心与责任并存的年轻勇士;有退伍不褪色、身经百战的老兵;有一丝不苟、勇于担当的中层干部;有年轻有为、以身作则、敢于冲锋的带队领导;他们---就是朝气蓬勃、团结协作、能打胜仗的中医人!

渭南市临渭区中医医院 赤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记实

 

雷汉坤:男,1990年出生,康复科医师。他为人低调,任劳任怨,作为一名组长,首先自己能学习掌握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防控制度和流程。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团结协作、配合默契,经常遇到深更半夜接来的留观人员,队友们顾不上考虑穿防护服的笨重和戴上口罩的缺氧,争先干活。虽然没有高难度操作,有时要坚持十几个小时,大家已经全身湿透,但是他们从不抱怨;他负责的小组工作能高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渭南市临渭区中医医院 赤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记实

 

王浩屹:男,1993年出生,设备科科员,退役军人。在城市中长大的独生子。自从隔离点成立后,自告奋勇冲向一线担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消杀工作,每天背着20多公斤的喷雾器来回穿梭在一楼到六楼,戴上口罩穿上防护服,缺氧更使他感到呼吸困难,但他从不叫苦叫累,时刻以军人服从命令为天职,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他还带着父母的嘱托:坚守职责、不负所望!他一定能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渭南市临渭区中医医院 赤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记实

 

丁 伟:男,1993年出生,手术室护士。孩子两岁。工作中,他言少幽默,却善于和留观人员沟通,做心理疏导,教育督促隔离人员遵守留观制度、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在工作中,由于长时间的穿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和佩戴口罩,也因为防护服不合适导致头不能自由转动,从隔离区域出来的时候,他时常感觉到头痛、恶心,为了适应环境,他只能早上不吃饭直接上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给家人及孩子的电话里常常只报平安。

 

张沛喆:男,1997年出生,手术室护士。他是大家的 “开心果”。他勤学好问,干活麻利,而且接受能力特别快。为了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原本计划的订婚也因工作需要搁浅了,初五晚上接到领导电话,说隔离点需要增加人员,领导再三叮嘱要和父母商量,他态度坚决的回答:我的父母一定会支持我去的,请领导放心!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压出的道道勒痕破溃结痂,他却说那是战士的徽章。

 

常东浪:男,1988年出生,社区医生,党员。孩子两岁。他是大家公认最辛苦、最负责任的一名组长。每次接收留观人员数量最多。作为一名医生,他能掌握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及防控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于工作中,他认真细心,不厌其烦,勤学好问;并能掌握所有留观人员的信息。由于体型偏胖、穿上防护服前几个小时还能耐受,后几个小时全身不适、浑身湿透冰凉,但他从未言语,为留观人员送饭、查体温、沟通交流并答疑解惑、、、他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在这里,他被大家亲切的称为“黄金售后”。

 

马 云:男,1973年出生,保卫科科长,退役军人,党员。他是医学观察点里的老大哥。工作中,大家对他的评价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隔离点,他主要负责的是消杀任务。每桶消毒液的重量在20公斤左右,从一层消到六层还要做终末消毒,每班来回要背八到十桶消毒液。等做完所有的消杀工作,他的衣服全湿透了。为保证消杀效果,他能认真学习消毒液使用和配制方法等院感相关知识。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军人的作风,体现了退伍老兵的初心使命。

 

侯 勇:男,1994年出生,肛肠科医生,工作中他不善言辞,但是干活特别认真,为了有效节省有限的防护物资,进入隔离区,一工作就10个小时,从早到晚,不能吃喝,更不能上卫生间。当他从隔离区里面出来的时候,汗水浸透了的防护服、脸颊上被防护镜深深压出来的勒痕;由于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耳后出现压力性伤口。他刻意隐瞒不让大家知道,还是护士长发现后责怪他,给他包扎伤口时,他才吞吞吐吐说:“我怕领导让我离开阵地,我不想当逃兵。”朴实的话语让听者热泪盈眶。

 

程文锋:男,1991年出生,防保科科员,党员。春节原打算多陪伴病重的奶奶,当看到组建隔离点时,他积极踊跃递交请战书,一路辗转从铜川赶回单位,立即投入一线工作,工作中毫无怨言,从不叫苦不叫累;然而2月10日他至亲至爱的奶奶离世,夜里他偷偷找了没有人的地方,朝着他老家铜川方向长跪不起,心中默默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和悲痛;他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疫情肆虐,国家有难,他把心中的悲痛和对亲人的愧疚化为力量,继续坚守在防控疫情的一线。

 

马云凤:女,1991年出生,防保科科员,在这次疫情工作中,她主要负责资料的准备上报,因此她要掌握留观人员所有的相关信息,经常加班加点到凌晨深夜,毫无怨言,为了能协调解决留观人员的解除工作,经常奔波在隔离点与指挥部之间,有时为了说明每个解除人员的详细情况,常常等待几个小时,只为了隔离人员早日解除。瞧她原本娇小瘦弱的身体在此次疫情防控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

 

张 璇:女,1991年出生,内二科护师。儿子两岁。她性格开朗、心地善良,善于语言表达,沟通协调有方。工作中任劳任怨。为了能及时了解留观人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动,更好的为留观人员解决问题,她建立了微信群,当留观人员有疑问时,她会尽快给予解决,当有留观者情绪出现波动时,她都会在群里安慰、支持、鼓励他们。这个群给了大家一个健康的沟通平台,让独居的日子不那么孤单无聊。她在工作期间得到了留观人员的一致好评,更收到了许多感谢信!

 

徐 维:女,1990年出生,内一科护师。她和爱人都是本院职工。为了抗击疫情,她把两个年幼的孩子交给了父母,并多次递交请战书,工作中,她善于和留观人员聊天,通过做心理交流和真情帮助,得到了留观人员的多次好评和感谢。在缓冲区反复的消毒,双手已经满布裂痕,仍然监督着每一位战友、严格执行院感防控标准。当和儿子打电话时她说:妈妈在和妖魔怪兽打仗,等把怪兽打跑了、妈妈就回家了!儿子天真的说:妈妈,我有降妖魔杖,让爸爸给你送去!

 

刘金金:女,1995年出生,内一科护士。接到护理部紧急通知毫不犹豫,到房子收拾好衣服立即赶到观察点。在工作中曾遇到留观人员的不理解和谩骂,她强忍着眼泪,仍然做好关心和询问,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留观人员的称赞。在医学观察点这20多天,她不敢给父母打电话,只发微信,因为电话打通后,听到的是妈妈哭声和满心的不安。

 

高莎莎:女,1987年出生,康复科护士长,儿子五岁了!她以身作则,有条不紊,严谨规范操作。她如大姐般将互助友爱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她的细心认真使大家感受到亲人的温暖,让同事领悟到责任和担当的真谛,她说大家在隔离点工作时间最长达十个小时。这当中不能吃饭喝水,也不能上厕所,为了节省有限的防护物资。大家受苦受累向来无怨无悔,希望能提升社会各界及全院职工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认可和关注。每每提到儿子、莎莎心中不禁有一丝愧疚和不安。

 

闫 琳:女,1989年出生,社区卫生中心主任,预备党员,儿子四岁了。在院领导班子会上,她主动请缨,自从进入医学观察点以来,她从未离开过工作区域半步,她总是身先士卒,毫无怨言,和大家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因为不定时的接待隔离人员、上报各种报表常常是夜不能眠。问及疫情结束的最大愿望,我想关掉手机,美美的睡到自然醒;问及儿子:她的眼眶含泪,心中满是内疚和不安,自从进入隔离点的这一月来,她狠心不看关于孩子的任何照片和视频。

 

他们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当观察区的“朋友”一个个安然离开向他们表达谢意时,他们却笑着说:“职责所在,护卫大家的健康是我们的日常工作,”随即又回到忙碌的岗位。他们以平凡之心、平凡之力,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积合力以致胜,汇众智而成功。

 

这是一场鏖战,更是一场赛跑!疫情来势汹汹,却去意未决,大家仍需努力。立春已过,暖意将至,望疫情早日解除,愿正在隔离点坚守的十四位同仁们,早日凯旋归来!